close

人民醫院急診科病房,幾乎能加床的地方都放置了病床。新京報記者 張秀蘭 攝中日醫院,急診的搶救室內醫生們在緊張地研究病情。中日醫院急診搶救室內的辦公桌上擺了四部電話,通向醫院的不同科室。
  《青年醫生》的熱播讓急診科受到眾多關註,與劇中寬敞的病房、“高大上”的病房樓不同的是,記者近日探訪北京幾家三甲醫院急診科發現,病房普遍相對擁堵,走廊內加床隨處可見,高風險、高強度、低收入成為急診科醫生面臨的主要挑戰。
  探訪 1
  中日醫院
  探訪時間:晚6:00左右
  晚7點掛號窗口仍有人排隊
  晚上7點左右,急診掛號窗口有十位左右的患者(或家屬)在排隊,中日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郭詩東介紹,目前急診每天的診量在500-600之間,兩個搶救室固定床位10張,加上臨時病床共18張左右,觀察區固定12張床位,ICU有5張床位,“即便算上加的床位,目前仍無法滿足患者的全部住院要求。”記者看到,觀察區現有的12張床位已住滿,其中以老年患者居多,觀察區外的走廊也擺設了一排床位,也有患者使用的是急救車上的平車,“這很常見,我們沒有多餘床位或平車時只能暫’扣’急救車平車,最繁忙時走廊也會加滿病床。”據瞭解,科室目前有40多位醫生,全員超負荷運轉狀態。
  剛剛住進急診病房3天的李阿姨今年已經70歲,因為心衰進入醫院,對於住進病房的經歷,老伴坦言“費勁”,“交了兩次住院單都沒能住進專科病房,目前也只能在急診。”
  電擊除顫、溶栓在急診常見
  記者在搶救室看到幾位醫生在搶救剛剛送來的一位老年患者,“前幾天還遇到過一位40多歲的心梗患者,送到醫院時呼吸、心跳都已經停止,很多人已經準備放棄,我覺得患者還很年輕,幾個大夫交替按壓半個小時,同時註射腎上腺素等,除顫幾十次之後,患者恢復呼吸”,郭詩東告訴記者,在急診室,電擊除顫可以算是家常便飯。
  【現狀】
  “把急診當跳板”並不罕見
  《青年醫生》開局便是醫學院學生的實習分配,幾位主角都在祈禱不要被分到急診科,已經在急診工作的歐陽雨露也曾想過離開急診。郭詩東表示,這樣的劇情基本符合急診科的現狀,確實有很多人不願到急診工作或把急診作為跳板,“很多醫生希望能夠到一些收入好一些或相對輕鬆一些的科室。”
  高風險、高強度、低收入是急診醫生普遍現狀
  在郭詩東看來,高風險、高強度、低收入可以代表急診醫生的現狀,“所謂高風險,即急診科面臨的都是危急重症患者,要求醫生在儘量短的時間內進行診斷、治療且不能出差錯。醫患矛盾也是我們在工作中面臨的一個挑戰,經常聽到有病人說要告醫生。”另外,平均來說每個醫生每個晚上(下午4:00到第二天8:00)要看70多位患者,頻繁上夜班自不必說。但相應地,醫生的收入卻相對較低,急診科醫生在醫生群體中的收入又是較低的。
  探訪 2
  北大人民醫院
  探訪時間:下午3:00左右
  人多時20人左右排隊
  記者在急診科掛號窗口看到,不斷有人前來排隊,多的時候排隊人數在20人左右,北大人民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黃文鳳介紹,科室現在已經超負荷運轉,“在實在難以承受的情況下,按照急診的實際情況,我們只能先處理情況比較危急的病人,如果病人情況不是十分危急,生命體徵相對平穩,我們會建議患者等待或勸其轉至其他醫院。”
  急診區只有“單行道”
  記者進入急診科病房發現,除了常規設置的病床外,幾乎能加床的地方均已經放置病床,醫生、護士、家屬等要從該區域經過,只能“見縫插針”,中間僅留下了差不多容一人通過的寬度,記者穿著羽絨服只能側身通過,“讓一下”、“小心碰到病人”的聲音幾乎不間斷。黃文鳳介紹,有送來的患者情況比較緊急,需要插管、上呼吸機的情況,只能先將其他患者臨時挪走,滿足緊急病情的需要。
  黃文鳳坦言,病房也確實有不少滯留病人,“其他科室不接收,家屬也不願接患者出院,只有很少一部分家屬願意把患者接回家或轉到二級醫院,而且二級醫院相對沒有那麼擁擠,病房環境也好一些。尤其是一些老年患者,病區的老年患者也比較多,90歲以上的病人屬於常見。對於這部分已經診斷明確的患者來說,真的沒有繼續待在急診的必要,但現狀的確如此。另一方面,其他患者搶救無效死亡也會給周圍患者帶來很大衝擊。”
  【突發】
  胸外按壓恢復呼吸
  《青年醫生》中不願從醫的趙沖遇到車禍患者積極施救,醫生程俊也曾路遇連環車禍現場,黃文鳳也遇到了類似的情景:11月30日,黃文鳳在西直門華堂商場就遇到了一位已經倒地的患者,“老人暈倒的地方離扶梯口不遠,我上樓後發現患者已經倒地,已經沒有脈搏、呼吸,患者應該剛剛暈倒不超過1分鐘,我對患者實施了胸按壓,同時患者家屬撥打120,後來我與商場工作人員交替實施按壓,之後病人呼吸恢復”。
  黃文鳳告訴記者,其實院外複蘇很少有成功的,“即便患者到達醫院時仍有呼吸等,因為心肺複蘇是否成功主要取決於患者腦複蘇情況”,以自己急救的案例來說,胸外按壓算不得一個很專業的操作,事實上應該向大眾普及的急救方法,越早實施急救越好,我過去的時候其實周圍已經圍了一些人,但並沒有人進行施救,可能不具備專業知識,沒有人敢輕易採取措施。
  ■ 相關鏈接
  海姆立克急救法
  更常見於院前急救
  劇中醫務人員採用卧式海姆立克急救法遭不少專業人士吐槽稱不當操作,對此,郭詩東表示,這種急救主要適用於呼吸道梗阻患者,患者神志清晰但呼吸受阻,往往會產生恐懼感,至於海姆立克急救法的使用,首先要明確一點,急救有院前急救與院內急救之分,如果發病現場有醫生或專業人士可以操作,會起到很好的急救效果。“這種急救方法是急診科醫生的基本功,但從醫二十年來,我在急診室從未使用過這種方法,有些患者在轉運過程中呼吸、心跳已經停止。”
  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常見操作體位為站位,操作人員從後面環住患者,對準患者肋骨下至臍上的部位,借助操作者實施的向內向上使膈肌上升,患者肺部收到擠壓,氣體向上涌出,借助推力使原本阻塞的氣道暢通。劇中採用卧位急救並不存在原則性錯誤,“有些情況,尤其是在救治兒童時,就會採取與常規體位不同的方法。”
  D02-D03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張秀蘭
  D02-D03版攝影(除署名外)/實習生 彭子洋  (原標題:走廊加床依然不能滿足病患需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f22gfpc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